•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中国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发展研究报告2023

焦点专题分析 陈晨 2023-06-08 3898
易观:深化数字化转型成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当前金融行业价值发挥的核心,而产业互联网时代下产业金融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站在生态的层面,以开放的视角突破传统金融服务局限,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数据、信用、资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并能够形成与产业特征和实际需求高度适应的生态发展范式。 易观基于对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洞察,以及对金融行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研究和积累,发布《中国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发展研究报告2023》,本报告将着重探讨产业数字金融在生态发展中的作用和具体运作模式,各生态参与者可探索的发展空间,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希望在新形势的变化下厘清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脉络,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格局的塑造打开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产业数字金融的诞生

当前经济发展的形态已经愈加趋向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对数字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和利用。


同时,深化数字化转型成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当前金融行业价值发挥的核心,金融机构在探索应用赋能的过程中,围绕各个产业中的实体企业所进行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与围绕自身数字化转型所进行的金融创新,需要进行有效的对接。


随着数字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持续渗透,数据要素对于产业金融的价值效应得以不断放大,结合产业互联网的生态辐射作用,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连接点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结合“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政策引领,产业数字金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产业数字金融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依托产业互联网的生态辐射作用,强调将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投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支撑,目的是通过融合金融和实体产业资源,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并向高价值端进化,从而提高产业链韧性,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下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一个理想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应该由多个相互协同的要素构成,包括实体经济主体、数字技术、金融机构、政府和监管机构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有效引导,还需要市场中的各个主体发挥生态位优势,充分形成合力驱动作用。数字技术在产业金融中的有效运用,将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型赋能手段,加速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创新。同时,金融机构也能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和优化收入结构,进一步提高供给端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产业金融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产业之间构成的服务和合作关系,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方式、金融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融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实现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和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产业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发展阶段逐步从公司金融、供应链数字金融向产业数字金融进化。


● 1.0 阶段:公司金融


根据单一企业在融资、贸易、结算、账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由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个阶段主要基于企业主体信用,依靠线下跑业务的方式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重要连接,因此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很大程度取决于客户经理的个人能力。在公司金融阶段,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企业信息不透明。


● 2.0 阶段:供应链金融


基于实际交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由银行、征信、担保、物流等机构共同参与提供产品与服务方案,并延伸至上下游企业提供1+N式服务。在供应链金融阶段,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主导、以真实贸易为基础、基于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交易情况进行授信评估,并形成了一些经典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保理、预付账款保理、存货质押等,资金用途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条内,基于整条供应链的信用评估有利于控制风险,服务可得性得到有效提升。但由于核心企业信用往往难以穿透到链条末端,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融资难度仍然较大。


● 3.0 阶段:产业数字金融


产业数字金融阶段,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科技公司、监管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其他配套服务方等生态中的各参与者发挥协同作用,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以“金融+非金融+科技”进行综合赋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生态循环,各参与主体均能从生态中获利。


这个阶段以全产业链数据信用为核心,依托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和辐射作用,数据资产的流通和交易速率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产业生态,实现需求快速响应、产品灵活且个性化强,产业链各环节和主体的信息透明、交易速度提升、可追溯、能够基于整条产业链进行风险评估和趋势判断、小微企业普惠性显著提升。


三、产业数字金融的进化特征

产业数字化背景下,金融的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将数字技术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能够对效率、体验、风控、信用建设、生态合作等方面提供助力,并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相较传统的产业金融,产业数字金融在数字技术应用、生态模式打法、综合配套服务三个方面实现了明显的进化。


1、全面的数字技术应用


传统的产业金融存在企业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对企业资产和数据的探查能力弱等问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又往往难以穿透到末端小微企业。随着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不仅金融机构自身的科技能力提升,产业应用场景得以不断拓展,实现了线上融资、风险评估、交易撮合、营销决策等环节的数字化,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显著增强。


同时,数字技术应用弥补了传统金融风控的局限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引入多方数据,挖掘数据价值,通过建立数字信用、数字担保等新型风控手段,改善对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弥补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服务可得性不足、信贷资源投放不精准和决策误差,形成多维风险分散机制,更好地平衡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风险可控性、成本可负担性,从而使产业链上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


2、高度开放的生态模式


传统的产业金融活动主要围绕企业与银行之间进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属于单向的金融服务。产业数字金融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将金融和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生态主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平台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征信机构、担保机构等,依托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相应生态主体能够实现协同合作,进行数据渠道打通、资源整合、产融对接,结合产业类型、区域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产融服务平台,从而形成更加细分的生态模式。


而从银行视角来看,通过开放银行的建设实现产融结合,能够对客户需求深度了解和把握,使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另外,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使银行能够全面对接GBC端,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的统一,提升产业金融服务能力,还能够延伸金融服务触角,触达产业链上更多的企业,实现经营增长。


3、综合性的配套服务


传统产业金融服务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提供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信贷类产品,产品类型、服务手段较为单一。产业数字金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一方面形成了标准化的产品体系,面向企业能够快速批量提供基础融资产品;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多层次需求,将产品和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灵活匹配、组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原生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近年来,产业链相关服务体系不断丰富,除投融资业务外,担保、租赁、法律、会计、管理咨询、评估认证、创业孵化,以及相应的中介服务也在逐步完善,配套服务明显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


四、典型生态模式

基于产业数字金融的三个进化特征,从生态体系构建的视角出发,结合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产业特色、综合配套服务设计等,产业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典型的生态模式。而构建产业金融生态体系的关键路径,在于发挥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以数字技术为驱动进行多方融合共建产业生态,进行金融资本和金融科技综合精准赋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


模式1:供应链数字金融生态


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由金融机构基于交易背景与交易信用,评估整条供应链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通过链主触达上下游小微企业并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不同的是,产业数字化背景下的供应链数字金融不再依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而是强调数字技术作用的交易信用,从而打破传统供应链信用传递瓶颈,更好地满足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供应链企业信用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供应链上企业的财务数据、交易记录、企业关联关系、行业信息等,依据交易信用准确评估供应链风险状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自动识别和学习风险特征,预测供应链企业的信用风险。


● 数字化存货控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对库存管理环节的优化,实现订货、收货、储存、拣货、发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以及识别仓储情况趋势、优化库存管理、改进供应链计划,提升人效、降低管理成本,盘活仓库资源。


● 生物资产监控:利用传感器、图像识别、卫星遥感,实时监测生物资产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环境因素等,通过精确监控和数据分析,准确评估企业资产状况与风险情况,提高资产数字化管理水平。例如在农业场景中,可以利用电子围栏、物联网设备、电子标签实现对动植物养殖繁育、长势监控、资产盘点的数字化管理。


● 智慧物流管理:物流是产业金融的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提升云端边算力,可用于集中管理供应链数据、协调合作伙伴和优化供应链流程,通过可视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全链条的资源运转效率;应用AI和机器学习算法来优化物流规划,还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路线选择、货物分配和交通调度。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


信用贷款、应收账款保理、预付款保理、仓单质押融资、保兑仓融资


生态特征与价值:


● 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进行闭环运营,能够以核心企业资源优势带动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和流程优化,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能够加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帮助金融机构拓展小微企业客户规模,并更加全面评估和控制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 强化数字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提升了对弱关联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的能力,供应链企业之间数据交互加强,能够提高银行和企业间信息透明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地整合上下游资源,改变组织和运营方式,促进产业链升级。


● 除了满足企业融资、日常结算等基础需求,金融机构能够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财务顾问、店铺经营、仓储管理等环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


关键成功要素:


● 需要核心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并结合业务模式优化、技术手段升级来加强信用穿透能力,避免信用逐级递减,难以惠及链条末端的小微企业。


● 需要同步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建设,加强交易数据共享、要素价值挖掘,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经验、业务模式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强化技术手段采集分析数据,加速数据在链条上的流通速度。


●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且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数字化程度不同,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数字技术在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帮助企业拉齐对于产业数字化的认知和改造意愿,解决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堵点。


成功实践:


平安银行将科技能力转化为服务能力持续升级供应链金融,一是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及海量多维数据,创新融资模式,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痛点,以“数字信用”补充抵质押信用。在大消费场景下,基于下游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的采购数据,为经销商提供线上化、数字化、纯信用融资服务,;在智慧基建领域,联合国内头部工程机械厂商,利用工程机械设备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所沉淀的开工、位置、油耗等信息及其他海量多维数据,叠加物联网技术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控能力,创新推出物联网数据融资模式,并将物联网数据及技术应用于贷前风险策略、贷后监控预警,为购买工程机械设备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便捷的融资服务。


同时,平安银行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升级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安好链”,为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客群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涵盖应收账款确认及转让、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智能化、数字化经营。


模式2:产业链开放生态模式


以数字技术为底座,由金融机构联动GBC端进行产业链生态建设,从产业链不同环节切入进行资源整合,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通产业链、数据链、生态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信息流动、资源配置和生产协调,构建大中小协同发展开放互联的产业链生态,提升整条产业链运转效率和韧性。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链原生数据采集:结合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监测设备等,采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原始数据,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参数、产品质量指标、供应链信息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优化和决策提供基础。


● 企业关联关系挖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合作情况、股权关系等数据,构建关系图谱,以了解和挖掘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关键参与方以及信息流动情况,从而发现潜在机会与风险。


● 产业链数字孪生建模:将数字孪生技术与业务系统、开放生态建设结合,实现采购、仓储、物流、交付的数字化建模,可以用于模拟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运作过程,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情况,辅助进行生产计划制定、产业链风险预测,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 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基于数字货币在即时结算、低成本、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能够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应用于跨境支付场景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有助于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外部合作伙伴。


● 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合约的自动执行、记录,用于产业链自动化和规范化各个环节的合作和交易,实现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以提高资金流转效率、优化合作流程、减少商业纠纷。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贸易融资、智能撮合、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


生态特征与价值:


● 产业链开放生态强调各生态位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有助于形成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层、资金层、应用层共建共享的生态圈。


● 利用数字化风控、数字票据、数字货币等手段提高交易可信度、企业履约能力和资金可追溯性,能够扩大跨境贸易规模,提升企业和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 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关联关系、产业链稳定性、市场表现、风险敏感度、创新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产业链画像,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综合评估企业的综合实力和风险,以及对产业链的生态参与方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风险管理等提供决策辅助。


关键成功要素:


● 涉及跨多个主体、跨区域、跨境的生态模式下,企业的智能化履约能力、资金的可追溯性是构建开放信任环境的关键因素,例如引入智能合约技术的数字票据,实现企业间交易的自动化、不可篡改和执行能力,构建基于数字信任的融资方案。


● 提升数据标准化程度,包括产业链数据的收集、数据权限、隐私保护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包括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梳理、建立明确的数据共享和访问机制、合规使用的边界等。


● 需要开放的平台架构设计,包括数据中台、业务中台、风控中台等,通过开放银行形态对外输出金融服务和科技能力,链接各生态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成功实践:


建设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推出的全球撮合家开放式平台,在跨境交易场景中为企业用户提供跨境智能撮合服务并配套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累计注册用户23万户,发布商机18余万条,为35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余家公司举办了210多场跨境对接活动和数字会展。2022年贸易融资投放1.77万亿元,有力保障外贸企业资金需求。“跨境快贷”系列产品累计为1万多家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近250亿元;建单通、建票通、建信通“三建客”系列产品累计为5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42个项目提供143.30亿元融资支持。创新跨境e汇、跨境e采、跨境e信等跨境支付产品,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87万亿元,服务跨境人民币客户近4万户。


2022年,全球撮合家创新探索境外“代参展”模式,协助中国优质光伏企业在境外展会“云亮相”。实现企业产品“云上发布”“云端参展”,建行欧洲华沙分行的展位共接待来自欧洲多国的采购商150余家,其中85家在现场提出采购意向,意向采购需求达数千兆瓦。


模式3:产业金融平台生态


聚焦国家重点产业或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与政府共建产融平台、金融服务云平台等,以“数据+政策+金融+科技”模式为地方小微企业进行金融供需线上对接、线上融资担保等,强调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线上秒批秒贷: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风控能力,可以应用于产业金融平台在线身份认证、企业画像及信用分析、额度核定,满足线上快速融资的需求。


● 产融数据分析监测:基于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对产业金融平台的企业融资额、成本、不良率,以及金融机构放款数据、机构业务排名等进行动态掌握,有助于开展风险监控预警,助力平台产品创新。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助企纾困贷款、科技信用贷、林业贷、农业贷


生态特征与价值:


● 金融服务云平台本身即是一个生态圈,能够形成政策平台、融资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云上融资、云上担保、云上咨询等企业经营全流程的服务供给,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惠企政策提供通道,解决政策落地的难题。


● 产业金融平台模式强调金融服务的精准提供,通过渠道对接、场景对接引入金融产品,能够提升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能力,将资源有效配置到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中。


● 平台模式能够解决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营销拓客成本高、直接触达难的问题,使银行主动接入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银企之间灵活选择变为可能。


关键成功要素:


● 需要政府引导与金融机构共建形成合力,并引入政务、税务、司法等多类数据源,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多方数据安全共享,释放地方产业数据价值。


● 产业金融平台模式需要依托于完善的数字化风控能力,以满足精准的需求对接、快速审批放款、风险管控等要求。


● 需要提升金融机构需求响应速度以及产品的灵活性,构建标准化产品+定制化产品资源池,形成对特色产业的灵活对接能力,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链和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以实现更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产业运作。


成功实践:


兴业银行在福建省政府指导下建设运营的福建金服云平台,依托4400多项政务数据,并与福建大数据公司、福建移动、福建高速、国网电力等开展隐私计算、联合建模,通过各类算法模型开展数据开发应用,精准支持政策准入和金融服务创新,实现更加高效投放,超半数申请政策性产品的企业在申请当日即可完成授信全流程。福建金服云平台链接G端-F端-B端,在福建省内定位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为政府部门实施各类金融惠企政策的首选平台。自2019年上线以来,已入驻金融机构118家,平台注册用户25.54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 6.13万笔,普惠小微贷款占比超 98%,累计解决融资金额 2101.51亿元,笔均金额343.1万元。


模式4:产业园区生态


产业园区生态是围绕产业园区构建的开放、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强调产业园区作为一个综合性平台,通过整合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创新创业者等资源和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园区”的辐射作用综合赋能园区企业,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针对园区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综合服务。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大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区域产业分析、产业精准招商、产业投资地图、产业招商管理、企业服务等应用,进行资源对接,以及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议等。


● 园区空间可视化: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园区能够将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数据进行综合展现,从园区基础设施、园区交通、智能楼宇、园区招商、产业分析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日常运行监测与管理,辅助园区管理决策。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园区贷、园区保、科创类贷款、股权质押


生态价值:


● 园区不仅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并且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创新驱动和技术转移。它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利,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园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 关注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业政策、惠企政策、金融知识等,集创业平台、创投辅导、资金支持、投后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


● 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孵化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关键成功要素:


● 产业大脑需要组织、加强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包括园区的基础设施、运营、资本、人力资源,协调园区不同机构、不同企业的交互和协同,形成数字化指挥中枢。


● 充分利用未来工厂的头部效应,带动生产方式、企业形态的优化升级,拉齐各企业数字化认知水平,以发掘园区企业中的隐形冠军。


● 产业园区需要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将政府、金融机构、科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成功实践:


邮储银行助力打造产业升级标杆园区 ,投放贷款7亿元支持顺德中集数科城项目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法人按揭贷款、设备更新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项目建成后,将定位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产、城、人、文融合典范,“双智+双创”的高端产业与人才集聚高地,“可学+可赏”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标杆,依托项目所处板块的产业格局,利用顺德现有产业链基础,以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引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等项目,同时充分整合项目内外部资源,打造产业升级标杆园区。


模式5:改革试验区产业生态


改革试验区以特定区域为基础,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型经济体系框架的构建。围绕国家级、地方级改革特色试验区的特殊政策打造一系列创新服务,包括在试验区内设立专属银行部门或支行、研发中心,给予试验区重大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信贷支持等,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产业生态模式。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 产业创新: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通过研发侧和需求侧共同作用,挖掘创新应用场景,培育新产业。


● 监管沙盒: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完善监管数据采集机制,丰富监测预警指标系统,应用于改革试验区内创新项目监管试点,提升风险信息的精准识别能力,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 城市治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应用于改革试验区内网络通信、智慧交通、智能物联等城市治理场景的创新。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研发贷款、重大项目专项贷款、ESG主题理财、碳金融产品


生态特征和价值:


● 通常聚焦重点高新领域探索创新,为特定区域设定创新发展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因此能够集中资源,深入研究和解决产业当前挑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业态。


● 通过试点实践和探索,改革试验区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领作用的创新案例、创新产品,形成产业样板作用,并可复制成功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 改革试验区生态注重促进产业和城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改革试验区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资本和人才,提升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城市发展也为产业提供相应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互动。


关键成功要素:


● 创新是改革试验区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场景和金融产品设计中加大创新能力,引入先进理念和模式,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 在改革试验区内探索技术示范、政策实验和社会实验,需要设定一定的容错机制,给予包容审慎的创新探索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更灵活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 加强数据积累沉淀,对产业在试验区的综合影响进行持续追踪和分析,形成创新成果的持续升级迭代。


● 改革试验区与地方城市结合紧密,金融机构需要强化总分联动,通过顶层设计和配套保障支撑分行对改革试验区的金融服务拓展。


成功实践:


工商银行助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明确提出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大绿色产业投融资等工作主线,其中:浙江湖州分行以“1 条主线、5 个机制、N 个产品”为抓手,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绿色园区、绿色生态乡村、绿色共富等特色服务方案,并推出“零碳贷”、碳配额质押融资,拓展“工业碳效码”在金融领域应用,开发“碳惠e贷”线上产品,有效实施“碳足迹管理”。甘肃分行积极融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品牌创建工作,支持兰州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绿金通”平台建设、上线,并在平台上线后,通过发布多种信贷产品,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近20亿元融资支持。


*实践案例均来自相关银行年度报告披露内容。


五、产业数字金融风险挑战


● 政策与区域差异影响


由于政策差异、区域差异以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要素和需求也存在较大区别,这不仅决定着其发展路径和速度,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度、资本投入和创新活动的程度。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产业数字金融业务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点、要素配置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 企业认知与协同挑战


目前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产业数字化在不同行业、环节、场景中的渗透度整体仍然偏低,许多传统企业也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困惑和挑战,包括如何制定合理的数字化战略,如何将数字技术与自有生产环节相融合,以及如何适应新型数字化生态系统。金融机构需要协同各类生态主体,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共建生态模式的过程中,辅助产业政策落实,拉齐上下游企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加强产业数字金融知识的培训,提升生态协同合作的能力。


● 金融机构综合能力挑战


产业数字金融是对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的深度科技赋能,需要具备高度开放、综合赋能的能力,这也对金融机构的科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内外部数据打通、云化系统建设、组织架构优化、智能风控体系构建、数字原生产品能力建设、合作伙伴能力评估分析等,全面提升“金融+科技”综合赋能水平,并建立与各生态主体的紧密合作,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做好关系磨合、利益协调和价值共享,共同推动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


● 数据安全风险


产业数字金融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共享,其数据体量远超消费金融,并且产业发展对实时采集传输、计算分析数据的场景也将大量增加,可能会面临产业敏感数据泄漏、交易欺诈、系统攻击等风险,对数据的单点防护无法应对产业场景下数据的流动风险,需要做到安全治理的全流程、全场景的多点防护,在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需要采取有效的数据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动态行为监测等手段,增强数据的可信流通,保证全产业链数据处于持续安全状态。


● 技术应用风险


产业转型发展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相应地伴随着新型的技术应用风险,例如不同的金融机构、企业、技术供应商采用数据格式、安全协议和交互方式不同,会造成数据流通、系统兼容、生态合作方面的问题;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对企业信用评估时产生算法偏见,或是由于不当使用引发公平性和责任追溯等伦理问题。因此需要细化完善产业数字金融相关的行业标准、监管机制,提升科技伦理治理水平,推动模型可解释性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合规发展的格局。


六、应用探索与趋势展望

应用探索


● 数字技术的探索


未来,产业数字金融将受益于前沿技术的突破,探索出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模型层面的突破将推动智能风控、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场景应用,与物联网、边缘计算结合将提供更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助力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价、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基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大模型,能够吸取产业金融领域大量知识并实现自主学习,有助于融合产业知识与金融知识进行智能匹配、智能决策。


另外,量子计算技术能够实现产业数据的高速处理,挖掘异常交易和关系图谱,降低产业金融风险,保障数字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量子计算可对产业金融相关的产品定价模型、信用评级模型、风控模型等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升模型准确度,应用于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优化等场景。


● 政策支持的探索


政策支持对于引导产业转型方向、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发展、集聚多方资源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预计未来将会继续聚焦于从市场、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给予政策扶持,并引导新型技术工具的创新推广,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更大范围内的应用落地。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的拓展,数字支付、人民币跨境支付等产业支付方式的监管创新,也将为跨境贸易带来更多机会。此外,在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以应对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安全挑战。


● 市场需求的探索


随着数据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金融机构将会更加依赖于以数据驱动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利用生态系统深度触达产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包括企业的融资需求、风险管理需求、数字化转型需求等。在与产业主体合作的过程中,针对产业金融平台、产业园区等不同生态模式,了解其业务模式、痛点和创新需求,并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市场洞察、风险评估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建立优势。


趋势展望


● “场景+平台”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模式的核心


为满足不同产业对金融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深入行业赋能,产业数字金融将依托产业场景+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长期发展。“场景+平台”模式能够整合、对接各类发展要素、金融资源、技术供应商和数据提供商,促进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平台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以确保参与者的技术能力、服务能力符合要求,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


● 碳资产价值对产业数字金融的作用加速显现


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碳资产价值将在产业数字金融中加速显现,通过碳资产价值与金融工具的结合,将有助于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企业管理碳风险。未来,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可能会提升对碳排放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能力,以监测和评估其碳减排进展,并为碳市场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碳市场的监管及行业规范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在推动碳资产管理数字化的同时,需要相关制度、技术手段和监管的配套建设,保障碳资产交易的准确、透明和安全。


● 以工业互联网为主体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将在2-3年内形成


工业互联网作为我国新型基础建设之一,已经应用于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实现了设备互联、数据共享、智能化生产等一系列创新应用。随着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云边端算力部署的逐步完善,易观预计以工业互联网为主体的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将有望在2-3年内形成。产业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收集和分析大量实时数据,包括生产数据、供应链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 ESG治理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中重要信用评估因素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将其作为投资和信贷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估体系,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条件,而对于表现不佳的企业则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通过ESG治理信用评估模型的构建,可以推动企业更好地管理ESG风险、提升可持续性绩效,同时引导投资和融资向具备良好ESG表现的企业倾斜,促进产业向可持续的、更加负责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