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共享充电宝企业小电科技宣布完成由红杉资本中国、高榕资本领投的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同时,腾讯在本轮融资中对小电进行了加持。除了腾讯、红杉中国和高榕等巨头的加持和入局外,鼎晖投资、众为资本、元璟资本和昆仲资本对小电的B轮融资进行了联合投资。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共享充电宝在资本市场便火的一塌糊涂,十几家企业共获得二十多家资本的青睐。
那么,共享充电宝这事究竟靠不靠谱?听说为了这事,上周五刚投了街电科技的聚美优品CEO陈欧还和“国民老公”王思聪隔空撕了起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一下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盘子究竟有多大?行业玩家的护城河深不深?会不会成为一场巨头和资本的游戏?
1、共享充电宝是刚需么?
从用户需求来讲,目前,大多数的手机用户每天至少需要充电1次,充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家或办公室等区域通过插座充电;第二种是处于外出移动状态下通过充电宝充电,比如在旅途中,这种情况更多的是一种随机性、应急性的需求。共享充电宝针对的主要是第二种充电方式,但很遗憾,共享充电宝对这种充电方式并不具备可替代性。对于用户来讲,几十块钱就可以买一个小巧、轻便、大容量的充电宝,没有必要每次都花1元左右租充电宝,况且还要面临找充电宝、还充电宝的麻烦。综上,手机用户仅仅会在忘记带充电宝的情况下使用共享充电宝,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随机性、应急性需求,共享充电宝切中的是非刚需的、中低频的市场。拿北京的中青年群体来讲,10个人中,最多有1个人恰巧能用到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宝属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服务,只能在诸如地铁、火车站、机场、景区、商场等特定场景下布局,才能吸引有充电应急需求的商旅人士、或周末逛街、暂时外出的年轻群体。
2、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盘子究竟有多大?
共享充电宝由企业统一采购充电宝进行统一投放,需要投入软硬件成本、渠道成本及运维成本等,从盈利模式来讲,共享充电宝本质上是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重资产租赁经济”。
共享充电宝需要投入的成本:
(1)充电宝、机柜(或桌面立架)等硬件成本、物联网相关的软件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充电宝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市面上一线大牌充电宝的使用寿命大约是500次,那么一个充电宝被使用1次的硬件折旧费用大约是0.1-0.2元。
(2)渠道推广费用,无论在火车站、机场、地铁、景区、商场之类的大场景下布局,还是在餐馆、咖啡厅之类的小场景下布局,都要投入相应的场地费用。拿商场来讲,有什么理由让商家心甘情愿的免费为你提供场地呢?这一点,真的不像共享单车那样,共享单车提供的是社会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可以免费使用城市自行车停车位资源,共享充电宝压根不具备这样的属性。
(3)电费等运营成本。拿3.7V/10400mAh的爱国者充电宝来说,充满电大约要消耗0.075度电,按北京市商业用电价格算,充一次电的成本大约是0.1元。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收入来源:
目前,能够看得到的现金收入来源有租赁费用及用户押金。其中,租赁费用大多是半小时/一小时内免费,超过时间后1元/小时,一天2-10元封顶。用户押金方面,像来电科技、街电科技的机柜式充电宝,押金100元/人,而小电科技、Hi电的桌面式固定充电宝,采取免押金模式。
而像很多投资人或充电宝企业聊到的广告收入,个人觉得要等共享充电宝布局规模足够大,行业进一步成熟后才能谈。至于有关物联网、大数据之类的美好想象,还是要等行业可以活下去后再聊。
根据以上分析,以北京为例,假如有100万人会使用共享充电宝,每人每天使用1次,每次1元,那么一年的营收为3.6亿元。而共享充电宝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布局,假如全国的市场规模是北京的10倍,共享充电宝行业充其量是个几十亿级的市场,很难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对于目标用户来讲,取还充电宝的便捷性是用户最看重的,要满足100万人使用,需要有足够大的布局密度来支撑,同时充电的特性限制了充电宝每天可流转的频次(3次左右)。因此满足100万人使用,需要铺设100万个以上的充电宝,而布局100万个充电宝,扣除硬件折旧费及电费(0.2-0.3元/天/个),毛利润大概在2.5亿元左右。但布局100万个充电宝,需要的场地成本及运营成本可能会非常高。
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远没有想象的大,充其量是个几十亿级的市场。
3、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护城河有多深?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行业中的十几家企业似乎都处于同样的步伐,十几家企业均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资本的集中投入,没有像最初的共享单车行业那样,摩拜单车和OFO最先走入大众视野,最先获得资本的关注,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而当前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似乎都处于同一个象限中,并没有一个拔尖的领头者。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简单,进入门槛实在太低,对于玩家来讲,只要投入2000万元,便可以投放10万到20万的充电宝。
那么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讲,未来,可以作为护城河的筹码可能只有以下两个:
首先是资本。共享充电宝本质上是B2C模式的租赁经济,需要投入硬件、软件及其他成本,像早期的共享单车市场一样,初期,对用户来讲,有没有可供使用的充电宝及寻找充电宝的便捷性是用户最看重的,故充电宝在前面提到的强应用场景下的布局密度成为核心,资本实力成为决定其布局密度的根本。
其次是渠道能力。共享充电宝是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服务,布局场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共享充电宝的出租率,决定布局场景的是渠道能力,看谁能够在人流量大、用户需求高的场景下布局,比如地铁、火车站、机场、景区、商场等,谁就能触达更多的用户。
而这两个不应当是共享充电宝这种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的护城河。创新的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应当是资本和渠道能力,这反而是传统企业的优势所在。资本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推手的作用,而不是主力,应当先有了创新产品或模式,才有资本的投入推动行业的发展。而渠道能力,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中的创业企业所具备的能力。
4、电池技术及快充技术的升级又能给共享充电宝带来什么?
目前,无论是华为还是三星都非常重视手机续航能力的提升,貌似华为的瓦特实验室在2016年12月份还宣布即将推出首个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呢。在可预见的未来,电池技术及芯片技术进一步提升,手机续航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那么当充电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续航好几天的情况下,还需要共享充电宝么?
5、共享充电宝终究是一场巨头和资本的游戏?
资本及巨头疯狂入局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共享单车市场火爆的影响,无论是在“共享经济”概念上、还是在运营模式上,共享充电宝同共享单车都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而目前,满大街的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确实给了资本及巨头们充分的信心。
(2)无论是巨头还是资本都指望线下场景聚集流量。线上流量红利殆尽的当下,共享单车可谓是不错的线下流量入口,而同共享单车模式如此相似的共享充电宝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入口,巨头及资本怎么可能会错过呢。
(3)即使是一场纯资本游戏,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整个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多好的项目,一下子出现同共享单车那样类似的项目,从VC角度来讲,即使玩一场纯资本游戏,也非常不错。
(4)具体分析几家巨头入场缘由:对腾讯来讲,同投资共享单车类似,为战略性布局的一部分,将其作为可能的线下入口。对于不差钱的腾爸爸来讲,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一个可能的入口的。;对小米科技来讲,可同自己的硬件呼应;对聚美优品来讲,投资共享充电宝是利用企业多元化应对业务下滑,寻求新增量。
分析师评论:共享充电宝是非刚需的、中低频的重资产租赁经济,市场规模远没有想象的大,充其量是个几十亿级的市场,真的可能成为巨头用来布局可能的线下入口的游戏,成为VC们的一场纯资本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