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发力新市民圈层,银行系消费金融这半年都有哪些行动?

研究观点 苏筱芮 2022-11-07 4295
易观分析:自2022年3月银保监会、央行颁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以来,地方银保监局、持牌金融机构等积极响应,纷纷采取了针对新市民服务的提升措施。 半年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服务金融长尾客群的生力军,在新市民服务工作中主动担当,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消费金融行业贷款余额达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消费金融队伍中的领军力量,在扩大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切入具体场景、丰富产品体系

《通知》指出,要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新市民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产品是消费金融公司触达客户的直接途径,因此,如何瞄准新市民群体的衣、食、住、行、用等刚需领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成为了消费金融公司的重点事项。这就需要消费金融公司根据新市民群体的需求特征,研判后打造便捷、实用的产品体系。


根据《通知》,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根据上述信息提炼,新市民群体具有两方面特征:


一是“新“,这种“新“以户籍为主要区分维度,包括未获得当地户籍、获得不满三年等情形。这就意味着此类群体还没有在居住地积累起长期生活经验。另外,在一些热点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购房资格与户籍深度挂钩,这也反映出新市民群体在寻找居住资源、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


二是“市民”,相比于此前三农金融、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新市民群体身处城镇,城镇的特征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生活更加多元,既有利于持牌机构因地制宜触达目标客群,也能够助力持牌机构发挥此前积累的线上科技优势+线下网点优势,快速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合适的服务。


以立足福建地区的某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其针对新市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需求,推出了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包括“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等。其中“立业计划”瞄准新市民的居住刚需以提供租房融资等产品,帮助新市民顺利融入城镇生活及就业环境。而其母行则持续优化新市民相关的房贷政策,通过开放异地户籍客户房贷办理等手段,让更多新市民享受到业务办理便利,母行在全国范围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与旗下消费金融子公司形成业务互补,构建住房租赁生态圈,共同为新市民提供包括物业管理、租房信息、金融服务、房屋租赁等一揽子服务。


二、优化用户体验、持续丰富功能


新市民群体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伴随我国的城镇化过程逐渐产生,并且有部分新市民通过各种途径,已经成为了持牌金融机构的服务客户。但在《通知》发布之前,这种服务是零散的、未成体系的,在解决新市民金融需求方面比较欠缺,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意识,对新市民缺乏相应关注,同时也没有针对自身客群进行细分,新市民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二是缺乏手段,一些新市民由于本地资产(房产、车产)不足或是就业方式灵活等,并不属于传统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客群”,机构怠于此方面的授信研究与业务开拓,服务水平欠缺。


因此,要想提升新市民群体的服务水平,就要针对其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主要体现在:


(1) 建立用户画像。相较传统客户来说,一些新市民工作年限较短、工作方式灵活或是频繁更换居住地,甚至尚未建立起信用信息记录,为机构审核带来了极大挑战。基于此,以总部位于深圳的某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通过多维数据挖掘助力定位用户需求、建立用户画像,使金融、场景、用户三者之间达成有效协同。


(2) 优化服务体验。新市民付出的金融成本主要有二,一是时间成本,二是利率成本。前者的优化主要为审核、放贷的速度,线上,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效率;线下,可利用母行资源以及专业信贷团队,通过上门服务、定制方案等对需求给予快速响应。


(3) 丰富产品功能。一是期限方面,为新市民提供具有超长期限的融资产品;二是优惠利率,包括但不限于利率折扣、手续费折扣、权益券等方式,使得新市民群体的综合融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三是灵活、多样还款方式;四是贷款“冷静期”等特色功能。此外亦可通过第三方专业服务,例如易观分析的用户体验解决方案来打造科学的用户体系,推动产品创新迭代、优化运营管理,使得业务方向更为明晰。


三、关注金融科普、助力素养提升


《通知》提到,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根据新市民特点,在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APP)、营业场所设立公益性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专区,宣传讲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新市民在居住、工作地初来乍到,又由于金融知识相对匮乏,经常被视为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因此,在新市民群体中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既是消费金融公司在新市民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能够履行其社会责任,在增强新市民反诈能力工作上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目前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金融科普工作中各展身手,在线下,通过网点主动介绍、发放宣传册、播放反诈视频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线上,则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新兴的漫画、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持续更新,持续发力新市民的金融素养提升。


除了常态化的宣传教育,也有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专项计划的形式,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进行赋能。例如,某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技能培训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公益性服务,并捐资设立奖学金,以可持续发展的银教合作模式帮助更多“新市民”的子女完成教育深造、踏上工作岗位,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立足于二十大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求的城镇化。易观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市民圈层发展,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了优良契机。以银行系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需要对政策开展研判,根据监管精神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逐步确立起自身服务的重点客群及战略路线;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挖掘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场景,针对新市民的切实需求,打造一批创新、高效的金融产品服务,切实为新型城镇化、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