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与服务矩阵
  • 资源中心
  • 关于我们

信用消费服务生态研究分析2023——上篇

研究观点 易观千帆 2023-10-25 2506
今年以来,市场消费逐步恢复,但消费倾向仍趋谨慎,当下消费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为促进数字经济和信用经济发展,政府近年来多次强调要建设信用消费新业态。基于此,探索信用消费新模式刺激市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本篇内容为《信用消费服务生态研究分析报告2023》上篇,重点从信用消费相关政策、信贷规模以及信用消费新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信用消费生态发展背景及现状。
  政府倡导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促进优化信用环境

今年以来,全面促进市场加速活力恢复成为政府重要目标,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机构在各大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扩内需,促消费”相关内容,并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信用消费”被反复提及:一方面,提出要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推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缓解消费压力,让居民能消费;另一方面,指出要增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消费相关政策,改善信用消费环境,让居民愿消费。

结合具体政策及会议讲话,促进信用消费方面,政府一是要求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用消费相关产品,二是要求金融机构优化信贷利率、授信额度等。在今年初,国务院总理在常务会议中就提出“要求各类消金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释放出要借力信用消费拉动市场加速恢复的信号。接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中也强调,要“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探索运用信用手段释放消费潜力,在医疗、养老、家政、旅游、购物等领域实施‘信用+工程’”。此外,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明确强调,“在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小额消费信贷和信用卡利率、还款期限、授信额度”。

改善信用环境方面,政府一是强调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二是强调对信用监管的加强。在今年一季度,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国务院等机构,分别在发布会上强调,要推动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持续健全动态“信用+风险”的监管体系,加大信用信息公示、失信约束、联合惩戒力度,优化社会信用等市场基础制度,以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立法进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高质量社会信用环境等。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同样提出,要“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组织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

表 1‑1  2023年上半年信用消费相关政策及会议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政府官网·易观分析整理

易观分析认为,当前,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合理推动信用消费,可以有效促进消费者需求释放,助力市场活力加速恢复。随着政府对发展信用消费的重视提高,各类信用消费相关支持政策以及规范政策陆续出台,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新业态新模式将加速,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信用消费相关产业逐步布局发展。

  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上升,今年6月总额突破10万亿

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主要用于住房贷款以外的日常生活消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信用消费市场发展情况。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住户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自2017年达到峰值以后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受疫情影响,2020年同比增速甚至为负,21年初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同比速率回升为正后又持续下降,直到22年末疫情防控放开后,2023年住户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开始止跌回升,到今年6月,人民币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总额突破10万亿元,今年8月,同比增速达到8.8%,环比增速达到1.2%,总额达到102,277.5亿元。

图片

图 2‑1 2017.01-2023.08 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短期消费贷款变化情况

从国有行及股份行信贷余额来看,多数银行自2020年以来增速总体趋缓,部分银行信贷余额呈下降趋势,其中工行、平安、交行、民生2022年的信贷余额相较2021年下降,平安、光大、民生、兴业、浦发今年上半年信贷余额相较2022年下降。到今年上半年,建行和招行信贷余额突破了9千亿元,农行和工行达到了6千亿元,平安和中国银行达到了5千亿元。

图片

图 2‑2 2017-2023H1 部分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情况

易观分析认为,居民积累的消费需求释放,同时多部刺激消费政策出台,共同促进了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回升,此外,虽然当前居民对待信用消费态度更加谨慎,对信用市场整体提出更多挑战,但是合理的信用消费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压力,也是信贷市场的机遇。

  技术助力信用消费生态升级,加速推动信用服务线上发展

数字经济是当前市场整体发展的大趋势,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整体战略目标,当前,各金融机构在确保数据安全和合规化的前提下加速科技应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其中信用消费生态的数字化发展是重点方向之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不断交汇融合发展,整体信用消费生态体系加速升级迭代,重点在信用风险管控及信用消费服务两大方面创新升级。

对内,依托新兴技术促进信用风险的智能化管控以及监控可靠性升级。一方面,信用机构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信用评价分析体系中,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信用风险自动判别与自动分类,整体促进信用评价的自动生成与动态更新;同时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大数据支持,通过信用评价分析系统、信用风险预警和闭环管理系统,实现重点领域违法失信行为线索主动预警、自动推送,助力精准化信用监管。另一方面,监管服务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整个信用消费过程进行存证,保障发生纠纷时交易证据高效、准确地回溯,确保整体监控的可靠性及纠纷解决的效率提升。

对外,促进信用消费服务线上场景多元化以及操作便捷性提升。一方面,技术升级促进信用消费服务的丰富性提高,技术升级促进了数据连通应用升级,从而助力更多场景打通数据连接,进而助力更多场景实现了信用消费,进一步拓宽了信用消费服务生态。另一方面,技术升级促进信用消费服务的便捷性提高,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助力更多线下消费服务到线上信用消费的迁移,实现了信用消费的预订、一键支付、一键还款等,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二是打通线上社会监督渠道,将“信用一码通”等二维码识别牌与商户信用评价关联,使用户可快速扫码查看商户信用资质,信用优质名单等,并实现问题实时在线评价,实现更快捷高效的信用服务反馈。

图片

图 3‑1 信用消费服务生态相关新技术发展

易观分析认为,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围绕数据的新型基础设施不断迭代发展,随着技术的升级,信用数据共通共享、信用评价体系科学高效、信用市场便捷丰富等更多信用市场相关规划将加速落地,进而不断推进信用消费生态整体的升级完善。

  政策促信用消费加速发展,技术助信用生态线上化升级

当前,恢复和扩大消费仍是市场整体发展的主旋律,信用消费作为市场消费的重要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政府一方面强调对信用消费工具的合理优化,促进信用消费增长,助力市场消费势能的释放;另一方面强调对信用环境的改善,加强了信用监管制度体系的优化与信用监督实施落地开展。从市场表现来看,受疫情影响,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短期消费贷款2020年同比增速为负,21年回升为正后又持续下降,直到今年初同比增速止跌回升,到今年6月总额突破了10万亿元,同时,今年上半年,建行和招行信贷余额突破了9千亿元。从相关技术来看,新兴技术的突破发展促进了信用消费数字化迭代升级,对内实现了信用风险智能化管控升级,对外持续推进信用消费服务线上场景多元化升级。

易观分析认为,信用消费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市场整体进步,同时,要发展信用消费,对市场信用环境也做了更多要求。当前中国信用消费市场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后续,随着政府相关信用政策的不断落实,相关信用技术的不断升级, 信用消费生态整体将加速发展完善。